存在之意义

三次埋葬与重生

这是我的第三个数字坟冢。

第一座碑立在十七岁的雨季:

‘hexo generate’ 混合着高二实习睡前的键盘声,Github Pages 托起少年人的代码诗。那时以为意义在于精致的主题与 ’npm install’ 的成功提示。

第二座碑 死于上上个月的月光:

Clawcloud的Ghost容器像镀金鸟笼,华丽却困住想飞的羽翼,当鼠标悬在删除集群的红色按钮上时,突然懂得——意义从不寄存于工具的优雅。

此刻的第三座碑 由Hugo的石头砌成:

1
git commit -am "又一次向废墟投诚"

Git的版本树分叉出我三年的精神年轮。

行动的悖论

我们搭建博客的理由总是纯粹:

“当思想的流星划过意识暗夜时,需要天文台捕获它的轨迹”

可当天文台落成时,望远镜后常只剩下空洞的瞳孔。那些深夜喷薄欲出的哲思,在Markdown编辑器冷白的光里凝固成尴尬的省略号…

想起摄影师的箴言:

“你拍下来的你喜欢,不代表别人喜欢”

但更残酷的真相是:

当快门声只为他人期待而响起时,连你自己都会开始讨厌取景框里的世界。

在行动中淬炼意义

于是明白:

  • 三次搭建不是重复劳动,是存在主义式的试错
  • 废弃的Ghost不是失败,是对异化工具的叛逆
  • 空白的草稿箱不是耻辱,是对真诚的倔强守护

当指尖在键盘上空悬停的瞬间——那挣扎着想要破土而出的表达欲本身,已然比任何雕琢过的篇章更接近存在的本质。

意义不在github.io域名的访问量里而在你与空白编辑器对峙时颅内炸裂的思维闪电中

至第三次诞生

所以这座新坟会刻上这样的墓志铭:

1
2
3
4
此处安葬着所有未完成的冲动
与半途而费的激情
它们将在每次git push时复活
对抗宇宙增熵的宿命
使用 Hugo 构建
主题 StackJimmy 设计